我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考虑到乡村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要解决中国问题,就必须解决农村问题。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中“五大振兴”之一,而弘扬县域传统文化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一招。本文结合湖北恩施州的实际情况,就县域传统文化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谈谈个人浅见。
秦尊文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
一、县域传统文化及其体现形式
县域都有世代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有大范围流传的,也有以局限于小区域所形成的地方特色。对于在县域范围内生活的居民来说,传统文化糅合了人们对社会、生活、历史的基本认同。尤其是关于以村庄生活为轴心的社区记忆的重要部分,是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保证,也是个体人生意义、价值与伦理的重要源泉。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县域传统文化集中地体现在后者。物质文化是以固态或静态形式为表现手段和传承方式的文化,具有规模大、传播速度快和保存时间长的特点;而非物质文化则是以动态或活态形式为表现手段和传承方式的文化,具有鲜活性、生动性和场景性的特点。国务院规定,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县域传统文化也体现在物质文化中。物质文化表现为本质上是物质形态的文化,如文物和古建筑等,即使现在的建筑也能体现当地民俗文化,如在恩施农村广泛存在的吊脚楼。最能在物质文化中体现民俗文化的是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应属于物质文化,因为食品是物质形态的东西,它本质上能满足人的饮食需求;而不同的饮食风俗以及各种“吃法”,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县域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
中华文化的根在哪里?根脉应该在县域、在乡村。在中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除去市辖区的大部分外,其余近2000个(包括全部的县、自治县、县级市、旗,也含整县改设的市辖区)可通称“县域”。在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最先受到工业文明或西方文明冲击的是城市,城市规模越大冲击得越厉害,传统文化已经受到很大的损毁,县域尤其是中西部县域往往是最后受到影响的区域,越是老、少、边、穷地区越是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区域。
县域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主体部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县域传统文化尤其是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塑造了我国独特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现代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要维护好县域文化这一中华文化“基因库”。我们要以文化振兴的方式,去修复和养护中华文化根基。文化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要充实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这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精神的需要。
三、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永动机”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有一个总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中的每一条都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应该是文化。
一是通过文化建设,包括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和主力军是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文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通过发扬和再造地域特色文化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构成乡村振兴的文化生产力。对于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乡村而言,可以充分挖掘、充分利用;对于缺乏文化资源的乡村,则可通过文化再造的方式赋予其全新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对乡村独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市场运作,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
三是通过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以“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接。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可以赋予农产品以乡村文化内涵,提高农产品文化品位。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对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可以发展差异化的文化旅游产业。
四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要注重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恩施州鹤峰县坚持多年“最美鹤峰人”年度评选活动,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榜样的示范,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同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做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实现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四、以县域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直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强有力支撑。塑造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思想文化体系,挖掘乡村本土红色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优秀文化入脑入心,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教育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
(二)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要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充分利用恩施作为旅游热点地区的优势,推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土家泛博物馆屡获国际大奖,展现出恩施风采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以文化旅游的繁荣,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
(三)提升产业产品文化含量
要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潜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让非遗文化、民族服饰、绿色产品形成品牌效应,运用现代工艺、找准市场脉络、不断改革创新,促进乡村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做大品牌。
以县域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着重加强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性利用,并依托乡村文化禀赋,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重塑现代乡村文化空间。
(四)助力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要充分挖掘传统德治文化的现代价值,增强农村法制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新乡贤群体的道德示范、先进带动作用,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更好融合,让乡村治理格局更加完善。要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主题开展各类评选活动,加强农村家庭文明建设,让文明蔚然成风。
恩施民风淳朴,人民诚实守信,勤劳勇敢。在武汉的劳务市场上,恩施人有良好的口碑。要把劳务品牌转化为区域品牌,形成地方核心竞争力。在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中,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诚信建设,不断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形成重诚信、守承诺的良好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