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李浩: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武汉使命

发布者:长江经济带研究发布时间:2023-07-26浏览次数:11

        编者按:以“践行嘱托 十年奋进”为主题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十周年座谈会2023年7月21日在武汉召开。本次座谈会由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与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共同主办,长江网协办。座谈会上,来自长江技术经济学会、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长江航运发展研究中心、湖北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的专家和代表分别就长江经济带十年发展历程、经验成果与未来方向作了专题发言。

李浩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副院长

         一、武汉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地位突出

       (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号角首次在武汉吹响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阳逻港调研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希望,湖南要发挥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加快形成发展新格局。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建设长江经济带要坚持一盘棋思想,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2月16日报道到:“从2013年起就在预热的长江经济带建设,终于在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下,进入全面推进之年。”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蓝图在武汉全面绘就

        2016年的重庆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8年的武汉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肯定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侧重当前和策略方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调未来和方向路径,彼此是辩证统一的……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在武汉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五个关系,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各项问题制定了战略指导和行动指南。

      (三)武汉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突出

        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强调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三极”之一,在长江经济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等超大城市和南京、杭州、成都等特大城市的。武汉都市圈是湖北经济发展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更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板块,因此,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要发挥好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引领作用。

         二、长江经济带十年发展武汉成绩斐然

      (一)长江航运优势不断增强

       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013年的85万标箱发展到2022年的267万标箱,稳居长江中上游第一大港的位置。东西湖区吴家山站作为中欧班列(武汉)的始发站,是湖北省唯一的“一带一路”节点;随着吴家山站到阳逻港铁路专线的建成,武汉日益成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交汇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新建成的鄂州花湖机场先后开通了印度、比利时、哈萨克斯坦、美国等五条国际航线,“一夜达全国,隔日连世界”的快货物流圈不断“升级”。国务院明确定位武汉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十年来,武汉积极健全铁水公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入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迈向“祖国立交桥”。

      (二)长江大保护不断持续推进

        武汉市全面实施“双十工程”,沿江86家化工企业完成关改搬转,腾退岸线47公里。武汉加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全市75座山体完成生态修复,修复面积共计1.4万亩。武汉创新实施流域河湖长制,强化官方河湖长、民间河湖长、数据河湖长“三长联动”。武汉持续推进东湖、牛山湖等水体生态保护修复,东湖140公顷水域重现“水下森林”,并大力开展两江四岸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2018 年 5 月 17 日,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明确支持武汉市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武汉推动了武汉长江新区、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青山北湖生态试验区、东湖城市生态绿心、硚口汉江湾生态治理试验区六大示范先行区建设。

      (三)长江总部优势不断凸显

        历史上,武汉就是长江管理的总部所在地,水利部、交通部、生态环境部等国家部委都在武汉设有流域管理机构。2019年 京东武汉华中区域总部基地项目启动,2021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迁回武汉,同时包括中国电建装备集团在内的20家总部企业落户武汉。2021年,武汉光谷的新发展国际中心建成不到一年,就聚集了5家世界500强企业、6家主板上市公司、10家独角兽企业,入驻六成是第二总部科技企业,成为武汉科技总部和新产业经济中心的地标建筑。武汉2022年共有351家品牌首店入驻,数量及质量均领先长江中游城市群其他城市。

         三、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武汉使命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增长极

        武汉经济实力全国前十,国企实力占据“半壁江山”。以公有制经济为主要支撑,这是武汉的特色,从建国到现在都是如此。初步统计,在汉的各级国有资本在8万亿左右。2021武汉企业100强中,国有企业54家。武汉国有企业按照“一主业一主体”原则,以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为12家,在城市基建、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商贸物流、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现代农业、战略新型产业等领域形成一批龙头领军企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武汉可发挥国有企业发挥 “压舱石”“顶梁柱”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武汉市及其辐射区域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优势,通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要素集聚全、流通效率高、业态模式新、聚合能力强的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双碳目标下的“世界碳谷”新名片

        与5年前相比,2023年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增加了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部署。2022年,武汉市碳排放量基本达到峰值,碳排放量控制在1.73亿吨,为全国最早一批实现碳排放峰值量化目标的城市。武汉积极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气候投融资试点,支持“中碳登”发展。2023年推动6个重点行业新建工业项目能耗排放管控,实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充电桩6万个,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在全球脱碳转型背景和我国“3060”双碳目标下,武汉可把创新策源与绿色低碳相融合,承担起“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技术策源地和产业承载地的使命,精心塑造“世界碳谷”新名片,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双向通道,激发绿色增长的强大动能,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夯实绿色低碳发展基础。

      (三)引领全球环境治理的“典范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17日到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实现了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顺应这一时代大势,武汉市也在积极主动作为,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着力推动绿色转型,加快建设世界滨水生态名城”的新征程目标。未来,武汉可以在坚持推进长江大保护、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的基础上,擦亮“国际湿地城市”这张新名片,充分利用滨湖、滨江的湿地资源,依托武汉都市圈大健康产业的优势,打造世界休疗圣地、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综合水上运动场,并适时引入国际水上赛事,创设国际水上运动之都的城市品牌;武汉还可以充分利用湖北省教育与科研资源,联合国际上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组建开放、包容的湖泊国际研究机构,构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平台,举办国际湖泊节,将武汉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生态名城,力争成为引领全球环境治理的“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