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秦尊文在长江流域经济研究领域的探索

发布者:长江经济带研究发布时间:2023-09-14浏览次数:10

秦尊文先生是区域经济学博士 、研究员 ,历任湖北省社会科学 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所长  院党组成员 、副院长 ,兼任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 。现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 盟秘书长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生导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 。他长期致力于长江流域经济研究 ,取得丰硕成果 ,发表论 600多篇  出版著作50余部 。他在长江流域经济研究领域的探 ,具有一定创新性 

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

秦尊文研究员紧扣时代主题和政策前沿 ,从全国 、汉江流域、 湖北省域 、三峡区域四个空间尺度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和建设进行了不懈探索与研究 ,笔耕不辍 ,成果突出 。他发表长江经济带(含长江中游城市群 、武汉城市圈)、汉江生态经济带相关文章约200 ,作为总主编组织出版了2套长江经济带系列丛书 ,亲笔撰写长江经济带相关专题著作13 

 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

1.长江经济带战略演变的系统考察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突出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对长江经济带  发展战略仍存在一些片面认识 ”。因此 ,全面梳理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演变形成意义重大 。秦尊文  (2020)  在其独著 《长江经济带的形  成与发展》 书中从自然禀赋 、理论储备 、地方实践 、部门推动、 政策脉络五个层面详尽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空间的形成与战略演 ,认为长江经济带是以长江文明为底蕴 、以黄金水道为依托 、以沪汉渝等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核心而形成的巨型流域经济带 。他将湖北 、安徽 、江苏等省实施的“长江经济带  建设的地方实践追溯到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进一步回顾了中央提出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政策脉络 为深入理解长江经济带战略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现实土 。同时 ,他还对早期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生产力学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等关于长江经济带的理论研究进

行了梳理评述 ,是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2.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大问题探索

秦尊文  (2016 ,  2017 ,  2022)   在深刻分析长江现状 、存在的问 题及其一体化态势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些研究成果既是对长江经济带三次座谈会精神的解读 与诠释 ,也包含了他对该领域长期研究的心得与思考 ,对相关领域 决策部门均有着较强的参考价值 。他还着重论述了长江经济带建设 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干流与支流 ,主轴与辅轴 ,城市群与经济区   化与生态 、经济的关系等四大关系 ,充分体现了将区域经济与流域 经济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印证的思维逻辑 

3.全球比较视野下的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

大河流域的开发利用与人类文明进步 、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密切  因此 ,从全球流域开发视角审视与展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秦尊文 (2015)  系统总结了美国密西西比河 、欧洲莱茵河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 、韩国汉江等流域开发的成功案例经验 ,并结合长江流域实际提出了专设机构、 顶层设计 、加强环保 、珍惜岸线 、两岸联动 、点轴开发六点启示 ,这  些思考与观点对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均具有重要建设性意义。

4.长江经济带政府合作机制研究

进一步加强长江经济带政府间合作 ,有利于加快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和联动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早日形成 。秦尊 文从政府间合作机制的学理分析入手  深入考察和分析了长江下 、中游和上游地区政府间合作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了长江 经济带政府间利益共享机制的实现方式 。秦尊文  (2019)  认为: 有通过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立产业转移的利益共享机制和 跨地区投资的利益协调机制 ,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长江经济带 政府间合作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实现区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 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 。这一思路与当前  “双循环  背景下长江经 济带打造  “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的战略定位高度契合 

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研究

1.汉江流域开放开发应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部署 《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工作启动后不久 ,湖北省提出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 ”。秦尊文敏锐地注意到汉江流域与长江经济带的有机联系 ,秦尊文  ( 2014) 适时提出: 应将汉江流域明确纳入长江经济带中  充分发挥其在“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中的特殊作用 。秦尊文  ( 2014)  出的一些 针对性建议直接被相关部门采纳 ,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增长极 的战略定位思考  被写入 《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 划》 。秦尊文还积极推动三省合作共建汉江生态经济带并上升至 国家战略 2016 3 月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被列入了国家“十三   规划纲要 ,在此背景下 ,秦尊文  (2016)  从文化底蕴角度诠释 了三省合作共建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0162018 年他带领专家组起 草编制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直至最终获批 

2.汉江经济带发展应发挥运河纽带与城市组群作用

20149 ,连接长江中游和汉江中游的江汉运河通航 。秦尊 文认为: 这一通航 ,将提高长江 、汉江的航道效益 形成黄金航道  ,不仅会使汉江经济带更快地融入长江经济带 ,还将形成以江汉 运河为主线的小型经济带 。秦尊文还观察到沿汉江流域城市组群发 展的重要特征 。他与课题组成员认为 ,丹江口 、老河口 、谷城建设 城市组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基础  可以三地城区为依托建设 “红河谷  城市组群(后更名为  “丹河谷组群  ), 以此启动湖北 汉江经济带的全面建设(秦尊文等 2013) 。

3.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研究

积极培育和壮大沿岸中心城市  形成流域经济带的成长核  “点  和重要引擎 ,是流域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 。汉江流域作为连 接东部沿海与中西部省份的重要经济走廊  十分需要中心城市的支  。秦尊文  (2014)  认为 ,从交通区位 、综合实力 、对内对外开放 条件来看 ,襄阳具备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条件 ,但还需进一步 提升区域辐射与带动作用 。他关于以共建  “襄南双城经济圈  为重 点加大与毗邻省市联系力度的建议 ,对汉江流域跨区域合作具有重要建设意义 

4.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应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汉江生态经济带直接从名称上强调  “生态    “经济  共赢发   因此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应是 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 。秦尊文  (2021)  基于广泛的社会 调查  系统考察了汉江流域各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独 《汉 江生态经济带循环经济发展调查》  详尽梳理和总结了各地循 环经济发展相关案例并提出相关建议  为从事循环经济工作的相关 从业人员提供了全面的资料辅导与决策参考  同时 ,该书还是对汉 江流域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系统凝练和升华 ,其中提炼归纳的 各地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从企业 、产业 、社会三个层面诠释了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绿色创新发展路径 ,是可持续发展背景 下绿色经济研究范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 

三)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研究

1.湖北长江经济开放历程与发展思路探讨

湖北较早提出沿江开放战略 “长江经济带  这一概念也起源  于湖北 。秦尊文  (2010)  详细梳理了湖北几轮沿江开放战略的始末  与发展历程 ,并指出 《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  决定》的出台标志着湖北长江经济带战略全面启动实施 ,将带动湖  北和武汉强势崛起  同时 ,他还认为湖北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凸显  国家发展战略 ,是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重要体现 ,湖北应  充分发挥科教优势与  “黄金水道  优势  构建沿江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形成  “沿长江经济带 ”。这些思考和建议虽立足于湖北, 但充分考虑了国家战略布局与长江开发总体思路 ,是我国长江经济

带研究领域的早期实践研究成果 

2.湖北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发展定位与思考

湖北沿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不均衡 ,尤其是中间区域的荆州地  ,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较弱 ,长期处于较为落后状态 ,严重影 响了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发展。针对这一问题 ,秦尊文  (2010)    ,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建设至关重要。他重点探讨了荆州城市振兴发展路径 ,提出的  “对接大战略 、做好水文章 、建好示范  、建设大城市和打造城市带  等发展举措都是荆州开放开发很好 的突破口 。此外 ,他还建议将洪湖率先打造成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重 要节点城市 ,这一发展思路不仅提升了洪湖城市功能定位 ,也是湖 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践拓展 

3.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

秦尊文积极参与地方沿江经济开放开发规划  统筹谋划湖北长  江经济带发展实践 。他带领团队承担了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  总体规划  (2009 2020)  的编制工作  获湖北省政府发文批准  他积极推动荆州申报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主持方案编制并获  国家批准  主持编制湖北省和荆州市 、咸宁市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  划并分别获省 、市政府批准  主持编制的 《湖北小池滨江新区开放  开发总体规划》 获省政府办公厅批准并印发 ,完成 《湖北长江岸线  保护与利用》《荆州壮腰工程规划》《黄冈临港经济区建设可行性研  究》等调研   ,参    《武           略》  获武汉市政府通过)。这些规划与实践研究有效地推动了湖北长江  经济带的发展 

四)长江三峡区域发展研究

秦尊文持续研究长江三峡区域发展  对三峡工程 、三峡库区、 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 、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以及以宜昌为中心的鄂西  南区域发展(  “宜荆荆恩   关注较多 。针对社会上一些对三峡工  程一些不科学甚至负面的看法 ,秦尊文  (2022)  撰文专门论述三峡  工程对长江经济带的巨大作用 。秦尊文  (2016)  及时总结三峡生态  治理和区域发展模式 ,认为  “飞地经济  是宜昌生态治理与产业发  展双赢的模式:“飞出地  通过开展生态治理  发展生态旅游业和  生态农业 ,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飞入地  的沿江地区    境承载力强 ,能够获取规模效益 、聚集效益和环境效益  又通过税  收分成形式  “反哺  山区县 。他还积极倡导三峡地区城市间跨区域  合作与绿色发展 ,秦尊文  (2014 ,  2015)   认为三峡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具有特殊的联结作用 ,并对三峡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与建 设重点进行了深入论述 。这些研究成果与观点对加快老少边穷地区 振兴 ,促进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二、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对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发展做出全 面部署 ,建成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是重要任务之一 。习 近平总书记在三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也充分强调产业创新驱 动发展的重要性 。秦尊文深入研究了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与创 新发展问题 ,其代表成果主要体现在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研 究》《长江经济带农业转型发展研究》 等著作中 

  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发展问题研究

1.发展“两型  工业

秦尊文认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是加强工业绿色转 型发展 。针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 ,他不仅注意到优化工业布 局与绿色化改造的重要性 ,还着重探讨了  “两型  工业的发展路  。长江经济带沿岸城市建成区内现有钢铁 、有色金属 、造纸 、化 工等传统污染行业企业较多  积极发展现代  “两型  工业刻不容  。他强调运用  “两型  标准规范与约束工业企业 ,倒逼长江经济 带工业绿色发展 ,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污染防治力度 ,切实提高工 业用水效率 、推进节能减排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加强重点污染物 防治 、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等 。这一发展思路是对长江经济带工 业绿色发展内涵的具体实践 

2.发挥绿色示范区对产业转型的引领作用

秦尊文 (2020)认为武汉 、九江 、上海崇明岛三地作为长江经 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应进一步发挥各自特色 ,充分体现其在长江 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 。他分别对三个绿色发展示范区功能定位与发展重点进行了阐述: 武汉市围绕四大  重点领域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 ,提升绿色产业能值 ;九江市突出抓    “一南一北 ”( 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鄱阳湖生态科技城) 两个创新发展平台 ,提升绿色创新驱动能力 ;上海崇明岛着力打造  世界级生态岛 ,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 、旅游服务为先导 、创新经  济为主体 、绿色智造为支撑的生态型产业体系 。这些现实路径研究  是对  “构建优势互补 、高质量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  思想的深刻领

会与运用 

3. 发挥开发区对产业升级的主阵地作用

根据 《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实施 意见》,长江经济带应贯穿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长江经济带发 展战略部署 ,探索开发区转型升级有益经验  引导开发区朝着绿色 生态 、创新驱动 、产业优化 、开放引领 、设施完备 、服务高效的方 向发展 。秦尊文梳理了长江经济带33 个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放区 的功能定位 ,认为在示范开发区的带动下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将进 一步发挥其对产业升级的主阵地作用 。长江经济带各国家高新技术 开发区和九江技术开发区以及重点工业园区(基地),应围绕打造 电子信息 、高端装备 、汽车 、家电 、纺织服装五大世界级制造业集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这些相关论述观点是对国家政策的进一步 解读与深化研究 ,具有重要实践参考价值 

二)长江经济带农业转型发展问题研究

1.长江经济带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经验总结

近年来 ,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   ,农业产业化趋势日趋明显 ,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 ,现代农业  发展的新业态不断涌现 ,为新时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经营模式转型  积累了经验。秦尊文等合著的 《长江经济带农业转型发展研究》 一书  系统总结了当前长江经济带正在实践发展的五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并对每种经营模式的优劣势进行了评价  为长江经济带地区  “谁来  种地  “如何种地  这一课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2.完善农业产业体系的典型案例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内成都平原 、江汉平原 、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 平原 、江淮地区和太湖平原在中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中占据六席 ,大 宗农产品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完善长江经济带农业产业体  ,对中                  。秦   (2020)  将完善长江经济带农业产              “转型升级  “因地制宜  “互动互促  三个方面 ,并在此基础上调 查分析了湖北潜江市龙虾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江苏睢宁构 建农业经营新体系重塑农业产业新布局 、湖北省茶叶集团因地制宜 实施茶叶转型升级与帮扶脱贫互动发展三个经典案例  为促进长江 经济带农业产业体系朝着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方向推进提供了可借

 、可推广的样本 

3. 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

当前 ,我国农业正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传统农业向注重质量和 效益的现代农业转型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优质农业和多样化农业 是长江经济带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 。《长江经济带农业转型发 展研究》 一书还详细梳理了特色农业发展的五种模式 ,且在对长江 经济带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评价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阐述了长江经 济带特色农业发展策略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长江经济带特色农业发 展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1.长江经济带现有产业集群的五个层面评估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是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的关键支撑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特征因素主要为: 显著的规模优势 和较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居于世界前  ,广泛集聚国内外原料 、资金 、人才和劳动力 ,产品全面走向国 内外市场 ,有良好的运输设施和要素保障 。秦尊文等认为: 打造长 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 ,应当分别从进入门槛 竞争能力 、承载 载体 、交通运输 、空间尺度五个层面进行评估 ,在此基础上确定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层次 ,提出不同层次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选择与评估 标准 ,来引导其发展 。这一评估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 集群的分类选择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也拓宽了不同层次产业集群的

培育与发展思路 

2.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重点

根据 《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战略部署 ,长  江经济带应在     、集   、先        、汽     、电子商务五大重点产业领域与生物医药 、研发设计服务 、检验  检测服务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新材料 、现代物流 、现代金融、 节能环保 、新能源装备 、航空航天十大新兴产业领域打造和培育世  界级产业集群  以此为基础 ,秦尊文进一步重点研究了五大重点产  业领域产业集群建设路径 ,如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应以大型汽车  集团为中心  中小型汽车企业围绕这一 中心实行集群化发展  同时  加强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 。这些研究思路是对国家战略部署  基础上的拓展研究 ,对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建设具有重要

实践指导作用 

3.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品牌升级策略

长江经济带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关键是提升国际影响力与竞 争力 ,而提升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是推动产业集群品牌 升级 ,培育建设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 。秦尊文提出了推动产业集群 品牌升级发展的六条策略 ,其中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品牌价值的生 命力 。长江经济带现在的产业集群多为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微企业产 业集群 ,依靠低成本和低价格来维持的竞争优势不可持续 。他认为 应通过各种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引导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 再创新上下功夫 ,着重推动原始创新和集成创 ,掌握关键核心技  ,为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这一观点与新 时期  “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的指导思想高度契 

三、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的多维度研究

秦尊文长期从事长江流域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着眼于省域副 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 、武汉城市圈 、鄂豫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 市群等多个维度与视角 ,发表文章300 余篇 ,撰写出版相关著作25  。他在城市群研究领域建树颇深 ,其代表作 《城市群的形成机制 和演化过程》 是国内学术界较早从空间演化层面分析城市群内在形 成机理的创新性成果(秦尊文 2006) ,  在这  理论框架下他分别 对单中心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双中心(鄂豫城市群)、三中心  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多个不同层级城市群构建的城市群连绵带

进行了深化研究 

 省域副中心城市研究

1.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理论来源

省域副中心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对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进一 步丰     。秦尊文  (2002)  基于湖北实际创新性提出  “省域副中心城市  理念后 ,进一步从理论层面对省域副中心进行了深入研究 ,秦尊文    (2012)  从中心地理论 、增长极理论 、城镇体系理论 、反磁力吸引    体系理论 、空间演化模型等经典区域经济理论中找寻省域副中心城    市的理论支撑 ,认为湖北出现  “一 主两副  区域发展格局完全符合    空间演化规律  主中心与副中心按等级构建的网络化组织是工业化    与城市化的必然产物 。此外 ,他还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几代领    导人区域协调发展思想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 ,尤    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多中心城市布局与区域共同富裕的相关论述    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明确思路与方向(秦尊文 2022) 。

2.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内涵特征

秦尊文基于省域副中心的地位与作用对其定义进行了界定  是一省城镇体系中综合实力和城市能级仅次于主中心城市(通常是 省会)的城市 ,通过市场的力量对其周边的经济起着组织 、协调作  ,对全省有较强的带动能力  同时以主中心与副中心之间的关系 为视角 ,秦尊文进一步深入阐述了省域副中心城市所具备的功能与 特征: 省域副中心城市具有协助主中心城市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功  ;省域副中心城市与主中心城市应有较大的空间距离 ;经济总量 与规模不能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唯一衡量标准 。这些理论思考为 该领域研究的相关学者提供了很好的文献参考 

3.沿江省份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自湖北2003 年正式实施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以来 ,长江流域沿 江省份纷纷相继开展相关实践 ,有效地促进了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 发展与高质量发展 。秦尊文详细梳理了沿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分布现  ,分段探讨了上中下游省域副中心城市布局与建设思路: 上游地 区应进一步优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布局 ,在现有城市布局的基础上考 虑增设新的副中心城市 ,如四川可将攀枝花培育为新的省域副中心 城市 ,带动攀西地区的发展  中游三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布局都较为 均衡 ,未来应着力于巩固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质量与能级 。下 游地区发展重点是消除省域副中心城市大区域空白 ,浙江作为长江 经济带唯一未设  “省域副中心城市  的省份  可考虑实施  “两主两   布局 ,杭州 、宁波为省域主中心  温州 、金华—义乌为省域副

中心 

秦尊文关于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考与观点 ,被称为  省域 副中心城市理论 ”,并被一些省份应用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或城市 发展战略中( 田艳平等 2022) 。

二)国家中心城市研究

1.武汉城市复兴研究

秦尊文较早将武汉置于长江开发格局中思考其发展与复兴 ,秦 尊文  (2008)  在文章中从武汉城市圈 、中西部地区与蓝色海洋文明 分析了武汉新港的三个层次腹地 ,并在腹地分析中提到了长江经济带,认为应高度重视武汉新港在长江开发中的功能作用 ,这些思考 与观点可视作武汉城市复兴发展的前瞻性研究 2013 7   习近 平总书记视察武汉新港开启大武汉复兴新征程 。秦尊文在向武汉市 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提交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武汉应抓住当前 长江经济带战略中三大航运中心 、三大中心城市  三大城市群机  ,加快复兴大武汉 ,这一建议得到武汉市政府的肯定 

2.武汉分阶段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策略

2009  1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 将广州市明确为  “国家中心城市 ”,这一概念受到广泛关注 。在此  背景下 ,秦尊文迅速开展相关领域理论与对策研究 ,积极谋划武汉  市发展定位与建设思路 2009 9 28  日秦尊文向武汉市书面建  议实施  “三步走  战略: 首先建设中部中心城市 再建设国家中心  城市 ,最后迈向国际化大都市 ,这是学术界最早提出武汉建设国家

中心城市的设想和建议(秦尊文 2010 ,  2021) 。

3.武汉建设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

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前两个阶段目标实现后 ,秦尊文进一 步深  、细化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研究  为彰显武汉特色  突出与其 他国家中心城市区别 2019 9 月他向武汉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 员会书面建议将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定位进一步具体化 ,增加  “长江 经济带核心城市  的定位 ,这一定位可更精准地对接国家长江经济 带发展战略 ,也与国家中心城市承担国家战略功能的要求与任务高 度吻合(秦尊文 2021) 。

4.武汉区域软实力研究

区域软实力水平是衡量城市转型发展和迈向城市发展高级阶段 的关键因素 ,增强区域软实力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应有之  。武汉文化 、科教等软性资源优越 ,但一直以来软实力优势不明  ,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功能薄弱是武汉城市转型升级的难点和痛  。秦尊文  (2007)  较早对武汉软实力进行了研究 ,认为软实力可 以作为武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促进城市转型的重要支撑 。他基于武汉软实力现状 ,从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提升消费性 服务业水平 、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三个层面探讨了促进武汉城市转型 的路径 ,这些思路在当前来看仍有借鉴意义 

三)武汉城市圈研究

1.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研究

21世纪初,秦尊文一直致力于武汉城市圈研究并为其上升至国 家战略而积极呼吁 20042007  ,他全程参与了 《武汉城市圈总 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 “两型  社会建设综合 配套改革试验区后 ,他进一步深化研究  出版了代表性著作 《两型 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进程》。他将国外先进理念与中国国情相结 ,详尽梳理了涉及“两型  社会的由来与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发展历程 ,并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能源资 源利用领域的改革创新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的改革创新等内 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对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背景下的长江经济 带各地区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路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秦尊文 2008 ,  2012 ,  2014) 

2.武汉城市圈的形成机理研究

秦尊文在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对武汉城市圈演化进程进行诠释与 论证方面成果显著 。秦尊文  (2005)  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对武汉 城市圈核心圈层进行了论证 ,通过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与武汉经济 联系度分析 ,认为建设武鄂黄核心圈能进一步放大武汉核心城市功  ,有效带动武汉城市圈发展 ,这一思路也与后来出台的 《武汉城 市圈总体规划》 基本一致 。秦尊文  (2010)  撰写的 《武汉城市圈的 形成机制与发展趋势》 一书系统阐述了武汉城市圈形成的理论基础 及形成要素 ,并对武汉城市圈圈层结构的演化机理与未来发展趋势 进行了详细论证 ,是该领域不可多得的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应用的 一部力作 ,至今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3 .  武汉城市圈建设路径研究

秦尊文是武汉城市圈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和研究者 。在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实践进程中 ,湖北先后提出了  “一体化发展 ”“同城化发   等战略举措 。针对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 ,秦尊文  (2004)   为应当有重点 、分步骤推进 ,武汉 、黄石 鄂州三市经济联系较为 密切 ,应率先推进  体化发展    路径建议也在现实中得到呼  。秦尊文还着重研究了产业一体化路径 ,他提出的总部经济与分 厂经济 、双迁模式 、前店后厂等对策建议均可在武汉城市圈产业协同 发展实践中找到现实案例(秦尊文 2006 ,  2007) 。此外  同城化发 展作为一体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他亦颇有见地 ,秦尊文  (2009)   为同城化发展将带动武汉城市圈体制机制创新发展 ,武汉城市圈可 先行试点武汉孝感同城化 ,再逐步推广 

四)鄂豫城市群研究

1.双中心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

依托襄阳 、南阳 、随州 、信阳 、驻马店等建立鄂豫城市群对加 快省际边缘区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城市群发展的双核结构模式 对鄂豫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秦尊文  (2006)   理总结了芝加哥纽约双核空间结构 、莱茵鲁尔欧洲产业与文化之都 与京津双核 、成渝双核等国内外双核城市群发展经验 ,认为鄂豫城 市群应建设以襄阳 、南阳为双中心的城市群 ,并对中心城市定位与 周边城市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 ,他通过数据比较分析与 区域布局考量 ,指出南阳能担当河南豫西南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并 在鄂豫城市群中担任双中心城市之一 。近年来 ,他又提出  “襄南双 城经济圈 ”,引起襄阳 、南阳决策者的重视 这些研究成果为双核 结构城市群建设提供了新案例 

2.鄂豫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重点

以体制机制创新聚集优势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 ,是鄂豫城市群 一体化发展的重点 。秦尊文认为鄂豫城市群应围绕城市群综合竞争 力提高和组织发展方式转变 ,建立一体化发展机制 ,高起点规划布  ,对产业   、    、能    、交    、基      、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战略整合 ,加快城市群一体化进程 。他还具体提出建立区域  “高层协商决策 、部门协调落实 、行业协作组织支 持促进  的工作机制与细化措施 ,对从制度层面促进跨省合作共建 有重要参考价值 

3.鄂豫城市群对内对外开放研究

秦尊文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研究了鄂豫城市群与其他区域合 作开放战略 。在国内层面  他认为应重点加强与鄂豫边界城市合  ,其中襄阳应发挥其作为鄂豫城市群与襄十随城市群两个城市群 的中心城市作用 ,处理好鄂豫城市群与襄十随城市群的关系 ,注意 双向发展 、协同带动 ,逐步实现两个城市群的共生共融  为建立更 大范围的城市群发挥重要助力 ,这一思路与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 中对襄阳的新定位  “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相吻合 。在国际层面 ,他着重提到了加快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 ,并分别阐述了各市的融入策略 ,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五)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

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研究

秦尊文同志较早提出  “三圈融合  思路 ,将鄂东城市群(后来   “武汉    )、湘        “环        )、赣北城市群(后来的  “环鄱阳湖城市群   三个  “一小时 经济圈  融合起来 ,打造 一个大的  “三小时经济圈 ”,这  观点实 质体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设想  (2003) 。这一 主张与建议也 逐渐得到学术界与政府部门的认可 。他关于长江中游经济区发展的 现状 、问题与对策研究成果得到时任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丁石 孙同志的重视  (2010) 。2011 7  ,他作为湖北党政代表团成员 赴江西考察后 ,认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时机已经成熟( 秦尊  2011) 。总之 ,秦尊文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研究紧跟时 代脉络不断丰富完善 ,是在精准把控国家时局的基础上对现实区域 经济发展的科学预判 ,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 

2.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经济理论诠释

他创建了  “城市群整合模型 ”,运用齐普夫法则 、城市流模型、城市相互作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进行了验证分   ,并提出了相关优化建议 。秦尊文  (2007)  运用齐普夫法则验证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属合理状态 ,指出武汉作为长  江中游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应继续做大做强 。他基于运输成本和网络  分析方法 ,重点探究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空间联系和网络结构特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频繁和密切, 环鄱阳湖城市群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的地位有待提高(王圣云   2013) 。秦尊文  (2013)  选择中心职能模型 、城市流模型和引  力模型考察长江中游城市群(湘鄂赣皖)区域经济联系布局 ,呈现  为以武汉 、长沙 、南昌和合肥为核心的多中心格局且空间分布不均   。这些研究成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3.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合作路径研究

秦尊文从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合作 、生态文明示范等角度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空间与潜力 ,并提出相关建议 。他还从武汉、 长沙 、南昌三个核心城市的功能错位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同时针  对三省          “小      。此       (2012)  还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与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进行了比较分    总结了兰斯塔德城市群的成功经验及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启 。这些对策研究均具有较强的现实参考作 

4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规划与实践研究

秦尊文参与和主持了多项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相关的国家级规划  与课题 。他全程参加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  划》编制工作 ,作为主要专家参与起草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十  四五  实施方案》,作为专家组长编制 《长江中游区域市场发展规  划》。另外 ,他主持完成国家发改委有关长江中游城市群课题2 项, 参与世界银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长江中游城市群课题1   这些规划与实践研究成果均得到相关部门的一致认可 ,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六)长江城市群连绵带研究

秦尊文基于城市群空间动态演变视角在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战 略研究》 一书中从流域整体层面审视上中下游不同层级城市群发展 战略现状 ,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战略前景进行了预判与展望 。秦尊   (2018)  认为在长江流域上中下城市群之间融合发展趋势下 ,未 来有望形成长江城市群连绵带并呈现三个阶段性特征 。第一个阶段 是由上海 、武汉 、重庆三核支撑建设中国国家经济地理横轴 目前 已成为现实 。第二个阶段是到2035  ,依托城市群跨区域产业合作 基本建成世界级产业集群集中带 。第三个阶段是2035 2050    通中上游城市群建设世界巨型城市群连绵带 。总之 ,他关于长江城 市群连绵带的远景预判基于城市群演化规律并结合现实实情 ,也为 未来预留了发展空间 ,兼具理论创新价值与规划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