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12月,《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都市圈规划之后,国家批复的第7个都市圈规划。作为武汉都市圈的长期研究者和呼吁者,秦尊文教授于近日出版了《武汉城市圈研究与规划》专著,该书集结了秦尊文教授有关武汉城市圈的系列论文、咨询建议和研究报告等,部分内容系首次刊发,现撷取若干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的内容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武汉城市圈研究与规划》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武汉城市圈要实现奋斗目标、完成崇高使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进行以下七个方面的结合。
(一)继续深化小圈——武汉城市圈内部一体化
加强黄石、鄂州、黄冈三市合作。三市相互之间空间距离很近,201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到要建设黄鄂黄城市群。黄冈市、鄂州市隔江相望、一桥相连,空间上已连成一片,应进一步加强合作。鄂州市花湖开发区已与黄石市城区融为一体,电话区号、房产证都可以办黄石市的。应进一步加快融合步伐,更深入地开展一体化发展。加强黄石城区与黄冈浠水的合作。进一步突破瓶颈制约、破解各种难题上;做好规划对接,建立规划沟通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空间布局一体化格局;建立高规格的定期会商机制,切实为跨江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政策环境;探索利益分配协调机制,实现互惠共赢的目标。
(二)着力推进大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体化
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要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首位城市群,必须发挥对整个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作用。在汉鄂、汉孝同城化的基础上,重点搞好与黄石黄冈的一体化进而向东江西九江延伸;搞好与咸宁的一体化,进而向南湖南岳阳延伸,达到大圈、小圈同时推进的效果。
加快推进武九客运专线建设,尽早形成汉长昌“三小时铁路圈”。着力推进形成以武汉新港为主体,以宜昌、荆州、黄石、长沙、岳阳、九江、南昌为综合运输主骨架,以中部地区重要港口为补充的“长江中游港口群”。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以“长江中游港口群”的形成助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
加强武汉城市圈边缘地区与“中三角”的整合发展。落实2013年9月28日签订的《咸宁共识》,加大咸宁与湖南岳阳、江西九江、安徽安庆的合作力度,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先行区。
全面推进黄梅小池融入“大九江”,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省际合作示范节点。深入挖掘小池“鸡鸣三省”区位条件、滨江平原地理条件和宗教戏曲的文化资源,以九江为重点对象,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地开展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等区域合作。
推动武汉及其他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的中心城区功能转型,为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释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小城镇要搞好配套发展、特色发展,与中心城市形成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
(一)优化中心城市功能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合理构建城市空间结构。以城市居住组团为核心建设城市生活综合体,规划布局市政公用设施和城市商业服务设施。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城市居民生活。有序发展城市房地产业,促进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旅游地产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建立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存量商品住房和租贷住房齐步发展的商品房体系和圈内一体化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宜居城市。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加快现代城市功能转型,构建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理念,推广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解决大城市新区拓展和旧城改造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
加快建设重点镇、特色镇。探索不同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合理确定并建设一批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富有魅力的重点镇或特色镇。加快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配套设施,增强农村特色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完善服务农村功能。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城际铁路是城市圈的快速通道,要充分发挥其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加快城际铁路“一站一城”建设,即在交通发达的铁路沿线新建35个新型小城镇,吸引大城市的人口疏散和周边农村的人口集中,每座城镇可容纳10万左右人口,吸纳总人口可达350万人,一旦建成将为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贡献10个百分点。
(三)提升武汉带动功能
推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与城市圈内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新兴产业工业研究院和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推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在城市圈建立“园外园”,加强交流合作,促进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双向流动。
充分发挥武汉新港、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区和在汉的外资银行、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外国总领事馆等平台作用,服务武汉城市圈对外开放。尽快推进领事馆区建设,争取更多国家在汉设立总领事馆,开办签证业务。采取得力措施,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落户武汉。开辟更多国际货运航线,建立完善江海直达运输,争取武汉至欧洲铁路联运常态化运营。
(四)推进产业双向转移
引导武汉市将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化工、造纸、建材、一般性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和石化中下游产业逐步向周边城市扩散转移,鼓励周边城市的企业集团总部、研发和营销机构等高端部门向武汉转移和集中布局。鼓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与周边城市共建开发园区。
联合武汉城市圈各地有共建合作基础或意愿的园区,建立园区共建联盟,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布局的优化。以重点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支持推进产业对接与合作,鼓励采取“飞地模式”加强园区开发建设合作,探索建立产业合作示范园,共同培育新型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建立武汉城市圈园区共建项目信息库,及时发布园区合作共建相关信息,为城市圈园区和企业搭建一个寻找合作共建信息及时、准确、真实、有效的信息平台;统一开展项目宣传推介活动,促进各个园区的招商引资;为部分园区和企业提供项目投资信息,提高园区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强度,增加投资合作机会。
加快城镇化,核心在于实现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武汉城市圈,要更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
(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新型工业化要求“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正是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一条良好出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家鼓励承接转移产业中列第一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条非常重要。当然,各个城市在考虑产业结构时,要实事求是,不能照抄照搬、互相攀比,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道路。比如,武汉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更多地与技术密集结合起来,其他地方可能更多地与土地、资金等资源结合起来。
(二)推进开发区与城区统筹建设
借鉴外地经验,将开发区作为武汉城市圈“产城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产城一体的出发点就是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要改变,把开发区作为一个新的城市来建,而不是作为一个工厂密集区来建。园区内引入更多包括工业服务、生活服务在内的第三产业,并以此吸引人口聚集,撬动城镇化。
根据开发区的不同类型和所在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逐步推进,按照独立新区型、产业主导型、综合功能型三种类型来实施。其中独立新区型开发区,如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城市的标准来打造,即将开发区打造成中心城市以外的新城;综合功能型位于城市边缘,如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此类开发区要求合理确定产业用地、居住用地、服务用地的比例,加强产城融合;产业主导型,主要是省级开发区,则以工业用地和生产性服务业用地为主,减少污染和安全隐患。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也为城镇化提供强大推动力。
(一)以农业产业化加速农村城镇化
农业产业化把农工商和贸工农结合成一个整体,能加快农业向非农业转化,有利于农业功能的拓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壮大了农村支柱产业,提高了农村工业水平。此外,农业产业化经营还促进了交通、通讯、文体、餐饮、旅游、娱乐、信息、金融、保险等产业的加快发展,产业化带来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和生产领域的不断扩大将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产业化链条中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转移,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和就地转化,成为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动力。
(二)以城镇化服务农业产业化
城镇化发展带来一批新兴城镇的发展和老集镇焕发新的活力,能够为农民生产生活和农业产业化服务。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是联系城乡的纽带,它把农村生产和城市市场联结起来,既保证了农产品的销售,也保证了城市的供应,是城乡间一种现代化流通方式;在空间上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向农村乡镇的扩散,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快了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农村工业在小城镇的相对集中又吸引了城市先进的技术、资金人才设备。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经济交融。这种经济联合可以使城乡优势互补、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缩短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三)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城镇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特别是那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市场开拓能力强,带动能力大的龙头企业必须以城镇为依托才能进一步发展。城镇具有较为完善的公共设施,交通、通讯、商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娱乐、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能够形成较高的人口聚合效应,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只有这样,龙头企业才能不断增强竞争力,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才能顺利推进。
(四)在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新城镇
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它们地处农村,但由于规模较大并就地建起了大型加工企业,如潜江市的一些国有农场就存在这种情况,可以推进农产品加工集群建设,就地建设新的小城镇。
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机和倍增器,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是信息化的空间形式。两者要紧密结合。
(一)以信息化提升城镇化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信息化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过去的城市建设,侧重于发展大城市,导致人口过度集中,配套设施和管理跟不上需求,对交通、环境、就业等造成了很大压力。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城镇生产生活组织形式,让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城市群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武汉城市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管理,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手段。例如,北斗卫星导航技术、遥感测绘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实景三维技术、物联网、云计算、IPV6、4G、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使城镇更加智能化,使城镇中的每个“细胞”更协调、更高效,努力建设“数字城市圈”。
(二)利用信息化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难题
一是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城镇社会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应将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深入应用列入城镇行政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推进政务公开、政务服务、网络问政的开展,通过网上审批服务系统、数字城管系统等应用,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为城镇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二是全面推进社区信息化管理,提高城市社会服务水平。要在城镇各个社区推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全面动态地掌握社会和居民最新信息,强化基层终端管理服务功能,为社会和谐和维稳提供坚实的支撑。
三是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共同建设,才能根本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且在当下,投入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的经费和时间与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如修路修桥相比,性价比应该更高。
(三)推进城镇化,为信息化打造载体
武汉城市圈要推进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良性互动。一方面,通过城镇化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信息化在城镇里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城镇信息化。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使城镇化在信息中升华,从而实现信息城镇化。当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行发展,建设高速宽带传输网络,发展高速互联网;推进电信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提高通信普遍服务水平;确保信息网络安全。
通过建设农村新社区,为农民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提供机会,这应当是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的方向和关键所在。一是引导农村人口集聚。采用集体土地置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村庄撤并等办法,引导自然村及周边行政村的农村人口向农村新社区集聚。二是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以村级办公场所、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建立功能齐全的村务活动室、劳动保障服务室、卫生室、老年服务场所、警务室、文化活动场所、广播室、体育健身场所、连锁超市、幼儿园以及“数字兴农工程”和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站)等公共服务场所。
(二)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之一
借鉴成都、苏州等地的经验,城镇化的文章要从农村做起,积极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住房、宅基地使用权等农村资产的确权登记,实现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市场化,允许其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按市场规则自由流转。此举可将目前农村“死物”变成活的资本,解决农民对土地作为最终保障的依赖,实现农民“带资进城”。在武汉城市圈,除武汉市外还可选择农业大市和农村劳动力输出大市开展试点。
(三)把农民的培训教育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容纳新市民的能力,而且要强化对“潜在”市民的技能培训,使他们具有脱离土地进城谋生的实际本领。政府要把农民的教育培训作为重要公共产品,积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规模,不断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政府可以用变现的国有资产设立城镇化发展基金,也可用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等其他产业基金来实现政府的经济目标。湖北省约有近5000亿的存量国有经营性净资产,可以通过20年左右的时间,逐步退出,盘活现有国有资产,撬动社会资本。通过成立城镇化发展基金,更好地为武汉城市圈和湖北经济发展服务。全省市州国有企业,涉及行业包括金融与担保类、投资类、工业制造类、技术服务类、商贸流通类、建筑施工类、产权交易及招标服务类等,其中工业制造类、技术服务类、商贸流通类、建筑施工类等非战略性产业可以完全退出,其他行业也可以部分有序退出。如果处理得好,按照1:4到1:8的杠杆比例,5000亿的存量资产完全可以变现为2-4万亿元的现金资产,这部分资产完全可以用来设立城镇化发展基金。
注:2013年上半年,作者接受武汉市政协和“武汉城市圈政协主席论坛”的委托,主持《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进程研究》课题。2013年10月提交4万余字的研究报告,分为七个部分:一、研究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二、武汉城市圈城镇化发展现状;三、外地城镇化探索及其启示;四、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进程的总体思路;五、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进程的实施路径;六、着手解决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的重大问题;七、吁请中央支持武汉城市圈城镇化发展。本文为第五部分,有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