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12月,《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都市圈规划之后,国家批复的第7个都市圈规划。作为武汉都市圈的长期研究者和呼吁者,秦尊文教授于近日出版了《武汉城市圈研究与规划》专著,该书集结了秦尊文教授有关武汉城市圈的系列论文、咨询建议和研究报告等,部分内容系首次刊发,现撷取若干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的内容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武汉城市圈研究与规划》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一)“两型”社会建设进《党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设“两型”社会就是建设生态文明。有些人认为建设“两型”社会的提法过时了。我说,没有。请看十九大《党章》总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今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并要求“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并指出“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是兼取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巨大试验场。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有一段:“武汉城市圈。充分发挥武汉科教优势和产业优势,强化辐射引领作用,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提升国际化水平;全面加快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推进武汉与鄂州、孝感、咸宁、黄冈、黄石等同城化,加强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联动发展;积极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率先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
(四)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
国务院批准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定位为“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时有一段表述:“通过健全新型城镇化机制和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努力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同步推进市民化进程,积极探索就地就近城镇化道路,推动城镇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提升全国城镇化水平奠定坚实基础。”湖北是最早提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省份,而武汉城市圈就是主要探索实施区域。而且该规划明确指出:“支持在长江沿线和京广铁路沿线地区率先打造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走廊,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创新基地,打造生态文明和绿色城镇化样板。”“继续推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支持在规范发展现有碳交易中心基础上,建设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湖北)中心,积极推进低碳省市等试点建设。”
(五)武汉城市圈承担国家试验试点任务
201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知识产权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印发了《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这是国内首个区域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内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科技金融创新为主线,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13号)、《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的函》(商政函〔2016〕215号)明确要求:武汉城市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武汉城市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实施方案》。
(六)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为国家中心城市。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向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展《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复函》,明确要求“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创新型城市建设”。而武汉在城市创新力方面确有不俗的表现。请看《2017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天津,苏州、西安、长沙、沈阳、青岛、郑州、大连、东莞和宁波。武汉排第七位,比上年前进了2位。
二、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形势复杂化
美国启动贸易保护政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尤其是对于资本流动和汇率的影响,以及中国为应对这方面的挑战,包括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国际收支政策等等,都逐渐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与此同时,美国发动贸易制裁引发了全球市场恐慌。
美国大幅减税、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对外贸易、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带来影响。
(二)区域经济发展分化
进入“十三五”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分化的态势更趋明显。中西部与东部相比,发展差距仍然不小。尤其是从中、西、部三大地带内部的经济发展增速来看,经济分化态势更趋明显。这种分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人口流动的净流出和净流入是影响区域分化的重要因素。虽然武汉市一直是人口净流入,但武汉城市圈整体还是净流出,其中黄冈、孝感、仙桃、天门是人口净流出大户。现在说经济南盛北衰,其实人口方面体现得更明显。这是2017年全国人口流入前十城市:深圳(净流入61.99万人),广州(45.49万人),杭州(28万人),长沙(27.29万人),重庆(26.73万人),郑州(15.7万人),武汉(14.78万人),宁波(13万人),成都(12.71万人),贵阳(10.52万人)。南方有9个,北方就一个郑州,排在第六。
(三)“武汉城市圈”热度退化
昨天晚上,我在一个专业学术网上进行文献检索,分年度检出“武汉城市圈”的文献篇数,我做成柱状图让大家看看:
2002年文献为个位数,2003年、2004年为两位数,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突破200篇、300篇、600篇,2007年底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之后,热度达到顶峰,2008年、2009年突破1200篇,此后一路下滑,去年跌破200篇,今年很可能跌破100篇。这表明,“武汉城市圈”的热度正在退化。
(四)“两型”建设主题淡化
近几年,武汉城市圈很少提“两型”社会建设了。现在大家更多关心的是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长江新城(新区)以及电视问政这些话题。2016年以后,关于武汉城市圈的会也不开,工作也不部署了,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更有甚者,连“武汉城市圈”都很少提了,有的市连“圈办”都撤销了。
三、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
5月15日召开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 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决定》。“武汉城市圈”从2006年起就写入了中央文件,2015年国务院出台《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寄予厚望,国家发改委仍然对包括武汉城市圈的各个综改进行动态考核,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新时期必须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
(一)做好长江经济带“三篇文章”
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质上就是“两型”社会建设。
一是加大长江生态修复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扎实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全面推进长江大保护“九大行动”,突出抓好长江、汉江等主要流域和大别山区、幕阜山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河湖水系连通、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建设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二是加强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与治理。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加强岸线整治和资源管控,依法严惩非法码头、非法采砂、非法采矿、非法排污、非法捕捞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大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领域提起公益诉讼力度。
三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深入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落实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实施产业护江和绿色引擎工程。推进岸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入开展节水行动,加快“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二)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
一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是“三大攻坚战”的首要之战,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严防“黑天鹅”“灰犀牛”和“茶杯里的风暴”积厚成势,为全国大局稳定、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履行湖北的责任担当、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锚定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人口,严格执行现行标准,落实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
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城市黑臭水体等专项治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协同管控。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工业企业提标改造。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纵深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巩固去产能既有成果,推动总量性去产能向结构性优产能转变,积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快出清过剩产能。依法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坚持因城施策,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落实降成本政策措施,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管理创新和精益生产降本增效。深入推进补短板工程,加强水利、航空、能源、信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以深化党政机构改革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政务服务“一网覆盖、一次办好”,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国企国资、农业农村、综合交通运输等领域改革,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使武汉城市圈成为要素聚集的高地。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产能、技术、产品等走出去,更好发挥联结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战略的重要节点作用,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五)塑造更多引领型发展
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的殷殷嘱托,注重创新驱动发展,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六)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发挥民营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大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切实降低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制造业的税负成本、融资成本、资源要素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入实施企业家培育计划,打造楚商品牌。
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实行差异化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提升县域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县域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七)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内在活力,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乡村振兴。
(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加强全方位就业服务,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加快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
(九)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作风
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作风,推进工作要实打实、硬碰硬,解决问题要雷厉风行、见底见效,面对难题要敢抓敢管、敢于担责。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到症结,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拍脑袋决策,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少说多干,奋力谱写新时代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注:本文是2018年9月16日应湖北省发展改革委之邀所作的辅导报告。此处有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