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与规划》系列之一: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发布者:长江经济带研究发布时间:2024-01-04浏览次数:10

       编者按: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鄂湘赣三省的重大战略,受到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秦尊文教授作为最早关注和呼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学者之一,于近日出版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与规划》专著,该书集结了秦尊文教授有关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系列论文、咨询建议和研究报告等,部分内容系首次刊发,现撷取若干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的内容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与规划》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群可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带动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在加强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要积极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教资源丰富、科研实力较为雄厚、国内市场巨大等综合优势,加强创新驱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要引导企业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使企业成为创新创业的主体。积极搭建企业产学研平台,依托群内丰富的科研机构,引导企业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合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示范引导作用,要以东湖、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包括试点城市)(如湖南的长沙、株洲、衡阳,湖北的武汉、宜昌等)、国家创新型县(市)等为引领,以群内国家级、省级等各类高新区、经开区等为重点,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同时,要加强群内科技资源共享,整合和完善群内实验材料、科学材料、科学仪器、科学文献等相关科技资源,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好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联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壮大新动能。当前,新产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兴起,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旧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推动经济整体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仅用新的经济动能来代替旧的经济动能,推动形成新经济增长点,同时也能带动和激活其他相关产业发展。2018年4月,湖北省为了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出台了《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意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重点产业,引领湖北高质量发展。湖南的“智”造也在发力。早在2017年,长沙市设立智能制造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专项产业基金,大力支持国家级重点平台建设,推广打造“长沙工业云”,新兴产业包括移动互联网、工业机器人、新材料、检验检测等蓬勃发展。江西近年来在5G、VR、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持续发力,领跑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如目前南昌市正成为全国VR产业集聚发展的高地,基本形成了集研发、设计、应用、投资等于一体的VR全产业链。要进一步加大对新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减少行政干预,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为新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以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钢铁、建材、机械、纺织服装、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中仍占据主体地位,很长一段时间仍将是维持城市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要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方向发展。首先要加强技术改造和升级,加快实施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等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加快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等的使用。其次,要大力实施“互联网+传统产业”,实施智能制造提升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继续推动落后产能清退,对于一些转型转移升级无望的传统企业要坚决淘汰,为新兴产业以及优势产业发展腾出更多的空间和资源。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前提下的高质量发展。建成“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定位之一。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是两个国家级“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鄱阳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两个国家级的生态经济区,要以此为契机,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使之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样本工程。

严格保护生态资源。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准绳,严格按照四类开发区分类,控制开发强度。各地要以环保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维护重点河湖库区等的健康生态;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在群内生态比较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进行封山育林;对群内湿地生态实施恢复工程,恢复其湿地功能;以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加强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共同保护城市群的生物多样性。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群内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围绕水土气三大重点污染领域,进一步完善群内跨地区、跨部门的联防联控体系。以汉江、清江、赣江、湘江、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重点河湖为主,实施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携手实施城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土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探索建立跨区域环保应急防控体系,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通过严格的项目环评、环境准入和有效的奖惩激励,倒逼和引导企业不断加快科技创新与升级,推动园区产业升级改造和生态化改造。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充分利用群内宝贵农业资源,大力推广循环农业模式,积极推进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湖北荆门、江西萍乡)示范带动效应,以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湖南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武汉市东西湖工业园区等)、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萍乡、景德镇、黄石、潜江、钟祥等)转型建设为依托,大力支持重点企业、工业园区在传统产业包括钢铁、造纸、石化、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实施循环经济技术改造。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形成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施城市群区域内资源使用总量控制,大力推广节能、节水、节地工程与项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推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严格把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城市静脉产业,实现城市群资源高水平利用。

三、统筹城镇与城乡协调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紧紧围绕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要求,把握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群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中心城市为引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空间载体平台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从而整体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质量。

完善武汉、南昌、长沙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三大中心城市功能,提高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带动功能。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向周边中小城市疏散非核心功能,为其发展提供更高生产要素的发展空间,也为促进周边中小城市发展提供新动力,实现城市群合理、有序、高效发展,推动城市群经济均衡高效发展。

积极推动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加快群内中小城市城镇化发展步伐,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加强中小城市新城规划与建设,使之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吸收中心城市与东部地区转移的优质资源,提高本区域生产效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改造本区域传统落后产业;探索发展新经济、新模式,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探索缩小地区差距的新途径。抓住“一带一路”等国家扩大开放力度机遇,大力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相对均衡。鼓励和引导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下大力气补齐农村和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落后地区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省级政府要强化对本省域群内基本公共服务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间差距,从而达到相对均衡状况。建立健全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跨城乡、跨区域流转衔接制度,强化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合作。

四、逐步完善区域一体化建设

国际城市群发展经验表明,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城市群一体化程度越高,区域内部就会越协调,城市群也就更具有活力,发展更有后劲。因此,长江中游城市要改变观念,打破壁垒,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才共享信息互通等为突破,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各方面向一体化发展迈进。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上成熟的城市群,形成了交通、区域市场、公共服务等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一般具有区内联系紧密,区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区外开放度高的特点。长江中游城市群已具备合作的良好基础,近年来,以交通、旅游、文化、商务、生态等为重点,以联席会议为主要形式,召开了多次合作会议,尤其四省会城市每年召开一个会商会,签订各类合作行动计划,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今后要加强各类合作协议的落实,防止一纸空谈。同时,三省要加强合作,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为指导,积极探索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规划,打通三省内各类“断头路”,加快发展城际轨道交通,尽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构建城市群内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要构建城市群内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共享,如探索建立区域内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社区服务结算中心,实现公共服务“一卡通”。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年卡的发行,就是一次好的尝试。也可以共同探索建立区域内水、电、油气等能源资源统一价格,形成稳定高效的资源供应体系,打造一体化的都市圈。

推动人才共享信息互通。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长江中游城市群所在的三省都是我国的人才输出大省,人力资源丰富,汇聚了各类科研机构和创新研究平台。一方面,要加强城市群内人才政策的衔接,破解限制人才流动的身份、户籍、社保等体制性障碍,实现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的资格互认与自由流动。加快推进城市群内专家库、人才项目、科技项目等信息库资源的共享共用,支持群内不同城市专业技术人员联合申报、共同攻关重大科研项目。同时,中部地区是人才的“洼地”,要探索柔性人才流动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引进体系。

探索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以九江与小池、“通平修”等次区域合作示范区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突破区域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推动产业、资本、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能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最主要的是,要按照利益共享原则,合理规范各种区域利益关系,形成长江中游城市区域发展的自我协调机制。重点要运用好“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进一步探索完善产业转移与承接实行的“税收分成”法、跨地区(流域)“生态补偿”法等,有效缓解群内区际利益冲突,在平等、互利、协作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促进各地区的共同进步。

五、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通过内外联动,必将在高水平开放中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第一,深入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紧紧抓住我国大力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契机,以城市群优势产业,如湖北的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湖南的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资源勘探开发、水稻育种、瓷器、烟花等,江西的航空及汽车制造、光伏新能源、轻工机械、有色金属、生物医药等为主,发挥知名企业的主导作用,探索多种出口模式,包括收购并购、成套设备出口、工程总承包、与第三方合作等,大步“走出去”。第二,发挥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的优势,以群内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着力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互联互通网络。湖北拥有长江干线37%以上的岸线长度,要大力发展江海联运,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武汉)辐射能力,加快利用天河机场和顺丰国际货运机场发展国际航空货运,分别打造水上开放通道、陆上开放通道、空中开放通道。湖南要以洞庭湖生态区建设为依托,将岳阳城陵矶港作为桥头堡,对接长江经济带,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江西的九江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要深入实施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战略,作为江西省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支点。

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条件,助推“走出去”步伐。首先,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通道。加强群内各口岸平台建设,提高口岸综合服务效率;探索建立群内口岸联络协调机制,加强通关协作,实现群内区域通关一体化。其次,紧跟国际国内重大交流平台。如积极参加华创会、中国中部国际产能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旅游部长会议、中国-北欧经济贸易合作论坛等国际活动,提高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全球的影响力。第三,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县要以国际、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作为标准,努力实现“宽准入、减审批、降成本、提效率、增便利”,形成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注:本文摘自《中三角蓝皮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报告2019》总报告《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全文2万余字。前三部分“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现状”“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均略去,此处为第四部分的内容。出版时署名:秦尊文、吴晗晗、陈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