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中部崛起研究与规划》系列之三:美国统筹区域发展的举措及对我国中部崛起的启示

发布者:长江经济带研究发布时间:2024-04-24浏览次数:10

编者按:湖北地处中部之中,“中部崛起”由湖北省率先提出。湖北学者研究中部崛起,责无旁贷。秦尊文教授研究中部崛起20多年,成果颇丰。近日结集出版了《中部崛起研究与规划》,部分内容系首次公开刊发。现撷取若干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篇目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中部崛起研究与规划》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应美国国务院邀请,2008年笔者作为美国政府International Visitor Leadership Program入选学者赴美进行了访问,期间重点考察了城市群及其区域经济一体化状况。美国统筹区域发展的举措,对我国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美国大城市群发展及其启示

1.1“大城市群”带动全国经济发展

在宏观自然条件背景下综合考虑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与城镇分布密度以及宏观区域政策等因素,将美国全国划分为北部地区、南部地区及西部地区三大区域。三大区域共有十大城市群:北部区域有三个大城市群:波士华(Bos-Wash)城市群,芝匹兹(Chi-Pitts)城市群,多布切斯特(Tor-Buff-Chester)城市群;西部区域有三个大城市群:南加州(SoCal)城市群,北加州(NorCal)城市群,卡斯卡迪亚(Cascadia)城市群;南部区域有四个大城市群:夏兰大(Char-lanta)城市群,南佛罗里达(SoFlo)城市群,达奥斯汀(Dal-Austin)城市群,休奥尔良(Hou-Orleans)城市群。

美国的十大城市群都处在沿海或五大湖地区。这十大城市群沿海沿边比较均匀分布,再由这些大城市群向内陆辐射,这样就形成了十大均衡发展的动力源。这一点对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目前的三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全部集中在东部沿海,很难带动广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发展。尽管我国没有美国那样面临两大洋的地理优势,但有长江、黄河深入内陆,可以依托这两大江河在内陆地区布置少数大城市群以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如在长江中游地区依托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在长江上游地区依托重庆市和成都市的“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升成渝城市群的质量,这两个城市群都应该定位是Megalopolis(大城市群)级的,作为全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第五极来规划和建设。这两个真正立起来了,分别可以带动整个中部和西部的发展,可以解决沿海大城市群“鞭长莫及”的问题,从而在最高层次上实现区域统筹发展。

1.2注重中心城市的职能分工

在美国大的区域和大城市群中,都十分注意城市间的职能分工。如在波士华大城市群,华盛顿是全国政治中心,纽约则是全国经济中心。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置,各州大体如此:芝加哥-春田;巴尔的摩-亚那波里斯;费城-哈立斯堡;俄马哈-林肯;旧金山,洛杉矶-萨克拉门托·……在很多州,州府往往不如其经济中心城市的知名度高,而且城市规模要小很多。经济与政治中心分置,避免了城市中心规模过大带来的管理不便,为更有效地利用空间资源提供可能。在便捷的市际交通前提下,也提升了经济中心的集约效率。在我国,曾经想做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即北京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上海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前一段北京虽然不再提经济中心了,但最近又在提全国金融中心。在省一级,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基本上都是省会或首府。中部地区应转变思维,不要什么好事情都往省会“堆”,注意在省会之外培育和壮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分担全省部分经济中心职能。如在湖北,要扶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和襄樊的发展;在江西,要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九江、赣州做强做大;在湖南,进一步促进岳阳等城市加快发展。

2美国大都市区发展及其启示

2.1通过大都市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美国虽有三大区域的划分和十个大城市群的说法,但很少有按三大区域或十大城市群展开的活动,在实际运作中都是以“大都市区”为单位进行的。美国十大城市群中包含了不少大都市区,如世界第一大城市群——波士华城市群中就包含了纽约大都市区等几个大都市区。纽约大都市区是全美最大的大都市区,包括31个县,面积达33670km22007年人口达到了2190万。同时,在内陆一些地区,一些大都市区并没有形成连绵发展的情形,而是独立的。这就形成了大都市区的两种存在形式:一部分存在于大城市群之中,一部分存在于大城市群之外。比如内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大都市区,总共只有25万人,其中州府林肯市21万人,大都市区包括一个中心县——林肯市所在地Lancaster县,2003年又增加了一个外围县——Jeward。林肯大都市区地处人烟较少的地区,没有条件与其他大都市区一起形成一个大城市群,因此单独存在。

如果说,大城市群(Megalopolis)是从全国视野、大的空间尺度进行区域统筹的话,那么,大都市区则是从地区层次统筹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包括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在美国内陆地区,虽然没有“大城市群”,但有上百个大都市区(MA)。如果说Megalopolis的功能是统筹全国区域发展,那么MA主要功能是统筹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包括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中国中部地区除了培圈是不够的,因为它偏于鄂东,还需在广大的鄂西地区布置新的城市圈,可在鄂西南、鄂西北分别建立宜昌大都市区和襄樊大都市区;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实际上是一个大都市区,但偏于湘东北,应在西部和南部分别建立怀化大都市区和郴州大都市区;在江西,除了建设环鄱阳湖城市群外,还要在赣南建立赣州大都市区;在安徽,皖东城市带横贯南部东西,还应在北部建设阜阳、蚌埠等大都市区;在河南,考虑在豫西南建立南阳大都市区。

2.2充分发挥民间团体作用

在纽约、芝加哥、凤凰城,民间团体组织几乎成了大都市区管治的主要力量。大都市区的民间集团领导主要来自商会团体,而在美国商会的组织往往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与当地政治家比,商会不会为争夺选票而“忽悠”老百姓),这便使其能够施加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城市群建设的积极性主要来自地方政府,民间的积极性调动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有些地方出现了城市群民间团体,应大力扶持,支持其发展。20085月,“武汉城市圈名优农产品营销协会”正式成立并在武汉市的武商量贩、中商平价等超市举行武汉城市圈名优农产品大联展,多家农产品生产企业与武商量贩、中商平价等达成合作协议。协会的成立,是为武汉城市圈内农商合作形成长效机制、探索商品流通组织新形式进行的一次积极尝试,是惠农、惠商、惠民之举。今后,我国应特别注重扶持这种民间团体的发展壮大,因为市场机制才是城市群的长效动力。

2.3中央政府要支持中部地区加快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对其不太发达的中部地区给予了帮助和支持。如美国中部的堪萨斯大都市区,其连续建成区地跨密苏里和堪萨斯两州,共8个县和112个城镇,总人口150多万。1972年成立“美国中部区域委员会”(Mid-America Regional Council),设立董事会,几十年来,联邦政府还一直为“美国中部区域委员会”董事会提供经费预算,以扶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我国的中部城市群尚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国家应当支持中部地区建设大城市群,如支持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共同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

3美国“问题区域”政策及其启示

3.1增加和提升内地开发区

“问题区域”,一般是指那些因区域经济结构失调或区域竞争力衰退而产生慢性病的地区。对这些地区,由当地政府提出申请,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设立“经济开发区”(EDDs)予以扶助。全美现有384个经济开发区。联邦政府对经济开发区给予多方面的援助。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中心城市。通过立法形式,将贫困县划入各个经济区,要求每一个经济区建设几个新兴城市,使之成为具有较高发展水平、能带动整个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增长中心。同时,加速农村人口脱离效率较低的农村经济,利用剩下的农村人口重新整合土地。二是加大政府投资,培育主导产业。将巨额国防资金的1/3投入到南部和西部地区,在南部建立起一系列拥有高端技术的国防工业基地,并将一些高科技的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在西部地区建立起以网络、通讯、电子等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并围绕这些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美国联邦政府采购规定对不发达地区产品的优先购买政策。三是改善教育条件,充实人力资本。联邦政府介入经济区教育投资。提供各种教育服务和技术培训,提高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提供再就业培训、信息和技术服务,开发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培育自我发展的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另外,州政府每年财政支出的85%用于教育。

我国的开发区主要是向沿海发达地区倾斜,这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其发达地区则没有“经济开发区”)。沿海地区本来条件就比内地好得多,再加上通过设立开发区(尤其是国家级开发区)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使得内地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也使得我国的区域经济产生比较明显的马太效应。今后,随着财力的改善,中央一是应多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二是在中西部地区适当增加开发区数量,并提升开发区质量。在沿海,一个非省会城市国家级开发区达到三四个,而在中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很少。如湖北省,除武汉市外,只有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对条件较好的省级开发区,应当支持其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

3.2培育新的中心城市

要搞好“问题区域”的治理,必须培育和壮大中心城市。如湖北荆州市,过去曾十分辉煌,后来,“老工业基地”政策没赶上,“西部开发”比照政策没有纳入,“武汉城市圈”战略也错过,导致发展滞后,人均GDP比其相邻的荆门市少一半,呈现比较明显的“问题区域”特征。应当加强对荆州的扶持,助其重振雄风。湖北省在新一轮的长江开放开发中,要支持荆州以“工业兴市”战略为导向,以产业链的拓展和产业集群建设为途径,不断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对接与联动发展,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化工、石油设备制造、电子等产业及旅游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打造区域旅游品牌,使之成为湖北长江中段发展的强大引擎。

3.3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合力

政府力量在振兴老工业地区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美国区域经济均衡化的过程中,芝加哥政府正是由于发现市场力量正逐步削弱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潜力,才转而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因此,现在的芝匹兹大城市群的经济总量能够排在全美第二,与当时的一系列振兴计划是分不开的。相比美国,我国老工业区的情况正好相反。由于大比例的国有经济的存在,不论产权制度、市场制度还是政府管理体制都是以国有经济为中心,体制僵化问题日益暴露。所以,振兴老工业基地,应在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的同时,将更多的资源交由市场配置,更多地发挥其配置资源的高效率。这种政府与市场力量和谐作用的方式在芝加哥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被证明是可行的。在中部的武汉、黄石、襄樊、郑州、洛阳、焦作、长沙、株洲、湘潭、南昌、萍乡、九江、合肥、马鞍山、芜湖、太原、大同、阳泉等老工业基地,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注重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内生型发展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原载于《中部崛起研究与规划》第147-151页)